查看原文
其他

论坛回顾 | 城市空间中的爱情话语实践:行走与重塑

多伦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
2024-08-31


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× 同济大学 馆校合作系列

城市空间中的爱情话语实践:行走与重塑


策划及主持:胡桑

对谈嘉宾:金雯、曹再飞、陈昶

活动时间:2023年7月29日(周六),15:00-16:30

活动地点: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4F多功能报告厅(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7号)


“城市空间中的爱情话语实践:行走与重塑”论坛活动现场


2023年7月29日,“行走与重塑:城市空间中的爱情实践”主题论坛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。论坛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雯、同济大学助理教授陈昶及艺术家曹再飞,由同济大学助理教授胡桑担任主持。论坛旨在关照当代公共空间里爱的话语表达和实践,理解艺术家们关于爱情的言说和创造,更试图体认当代人在爱的思考和行动中遭遇的重重困境。



胡桑教授在开场发言中指出,数字技术改造了我们接近他者的方式,传统爱情观面临失效和重组,进入韩炳哲所谓“垂死状态”(agonie),因而成为当代社会的迫切议题。此次论坛为我们回应该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,能够在勾勒当代爱情形态、剖析现实情感困境的基础上,进一步探索和重塑爱情的全新可能性。


第一部分



论坛伊始,艺术家曹再飞回顾了自己从2019年起,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、婚博会现场等都市公共空间里,朗读中外经典爱情诗歌的艺术实践经历。在相亲角与婚博会现场读诗与现实场景之间的违和感,使他自己直观感受到纯粹爱情与经济型爱情的错位。在婚姻市场中“不合时宜”地诵读爱情诗,既是对失落的纯粹情感的召回,也是对情感在当代日趋经济化的抵抗。


金雯老师从爱情观念史的梳理入手,指出18世纪是现代婚姻观的转型期,从优先考虑家族利益的联姻,转向“因爱成婚”、以个体灵魂契合为诉求的伴侣式婚姻。但爱情本身纯洁、脆弱的精神属性,注定与婚姻的社会契约属性无法兼容。婚姻带来的强制性规范虽则有利于社会机体稳定,却对个人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造成妨碍。能否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,同时容纳义务与自由,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变革的勇气与想象力。


陈昶老师关注到当代文学中的“爱情稀缺”现象,直言当代爱情诗不仅数量下降,对于爱情的呈现亦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,古典爱情的敦厚情致、浪漫主义的澎湃激情,日益让位于一种抽离和静观的话语形式。她因而鼓励青年更多的去体验爱情、书写爱情,在与他人的心灵交互中打破原子化社会的情感疏离,重建一种广大的、诚挚的情感联结。


第二部分



论坛的第二部分聚焦爱情中的差异问题。胡桑认为数字媒介改变了当代人对他人的感受方式,虚拟交往的普及使人倾向于回避真实主体的复杂性;同时,随着自主意识的加深,以及对个体感受日益标准化的细分,个体的情感敏感度也不断提高,最终导致现代主体对差异的容忍度降低,失去与他者共处的能力,相爱因而变得艰难。


曹再飞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,指出相亲角、婚博会等空间将个体异化为数据和标签,使情感过程塌缩为物质条件的罗列和筛选,既固化了社会阶级区隔,也使大众对爱情本身丧失信心。在这类场合下读诗的意义,在于唤起大众对爱情本身的信仰,让社会界限、个体的物质性差异在宏大的浪漫话语下消融,令爱情向无关物质的清澈形态返源。


金雯老师着眼于不同个体在爱情需求层次上的差异。爱情作为“心灵的无限扩张”是哲学家的终极理想,但在现实中,心与心的接近必将包含消极和痛苦的体验。诗人与艺术家具有承受爱情折磨的天赋,但对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群众,采用相对抽离的姿态(disassociation),在安全理性的距离下经历情感,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。此外,在恋爱中坚持自主性、敢于试错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失败,则有助于我们在体验激情的同时实现自我保存。


陈昶老师基于韩炳哲的“绩效原则”解释了当代爱情对差异的低容忍现象。在经济学原则的指引下,爱情日渐转变为消费型欲望,大众更多从自我需求出发,计较恋爱中的时间与经济成本,一味索取情感的正面价值,同时拒绝承担其负面后果。但爱情本是苦甜交织的复杂体验,只有克服绩效思维,拒绝用经济学模式衡量爱情得失,才能深入体验一段情感关系,也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更具包容力的有情社会。


胡桑以法国式的“他者哲学”总结该阶段讨论:爱不是将他者对象化、进而占有和命令对方的过程,而是朝向他者、接受主体间不可克服的差异与距离的过程。自我与他者间灵动、自然的关系,只有在对彼此差异的承认和尊重中才能产生。


第三部分



论坛的第三部分,与谈人援引文学与影像中的经典表达,送出有关爱情的寄语。金雯老师引用《爱情故事 Love Story 》(1970)中的著名台词:“爱意味着永远不要说对不起。”点出爱情的宽容本质。陈昶老师认为“爱是有限的妥协”,并用胡桑所写的诗句“成为他者置身在波澜里”分享了她如何看待书写爱情。胡桑老师引用以色列诗人阿米亥的“两人在一起/又彼此有别”定义爱情,并表示陈昶老师所引的“置身波澜”一句背后,有诗人但丁的著名诗句“每个人都是汪洋大海”作为思想源头。但丁的诗句揭示了他者与我之间的无限差异,而正是在尊重这一差异性的基础上,爱才有发生的可能。事实上,一切有关爱情思考和言说,最终都导向了自我与他者间关系的调整。


提问环节


论坛进入提问环节,在场听众围绕传统爱情与赛博空间、浪漫爱与物质生活间的张力等议题,与嘉宾展开对话。关于赛博空间是否会对爱情话语构成新挑战,陈昶老师结合自己在西藏旅行的经历,认为自然空间中蕴含人类情感最神圣与纯粹的形态,是目前的赛博空间无从实现的体验;金雯老师认为肉身经验构成了爱情中的重要维度,而赛博空间目前尚无身体形式,因而不宜夸大其对爱情经验的断裂式革新。关于物质诉求与浪漫诉求是否构成悖论,金雯老师认为爱情与婚姻未必不能两全,但这要求相爱双方都具有理解力和包容力。婚姻作为契约,也包含一种当代的可能性,即共享精神。此外,适当地“随顺世俗”,也能使自身能量得到保存,在爱情与物质生活中取得一种平衡。


嘉宾合影(从左自右):胡桑、曾玉兰、金雯、曹再飞、陈昶


 结语:

爱情作为文学与人生的“终极问题”,本身就具备无数可以叩问的面向:它既构成诗人的浪漫想象,也关乎贴身的物质婚姻;既鼓舞我们对他者的敞开和接纳,也不断提醒我们自我保存的必要性;一时代固有一时代的爱情想象,但与此同时,它也必然具有永久性的一面,才让百代之下的我们与遥远的情诗心生共鸣。围绕爱情发生的一切讨论,目的不在于提供一种“正确”的爱情模式,而是切开一个讨论的入口、搭建一个理解的空间,甚至,发出一种体验的邀请,让我们在具身行动中体验爱,在思索与想象中重塑爱。唯有如此,爱情才从能哲学家所说的“垂死”之境中复苏,而每个去爱的人,都掌握着复苏它的魔法。




海报设计 | 代延平

文字综述/摄影 | 秦乐淳

微信编辑 | 程韵雯

审核 | 李鲁鄂




📍

近期活动

 EVENTS 







参观指南


 MUSEUM 

 INFORMATION 


观展无须预约 。




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创建于2003年,是中国第一家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、为当代艺术发展服务的公立美术馆。它以 " 原创性、学术性、国际性 " 为办馆理念,具有展览、研究、教育、收藏、交流五大功能。




微信视频号

抖音号

哔哩哔哩

小红书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